撰稿:隋艺 摄影:朱亚祥 编辑:隋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我们也迎来了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面临新时代的学习革命与人才培养的挑战,我们应如何应答?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特邀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史静寰,针对全球化时代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做了专题报告。北理工人文学院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海芍出席了报告会,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高校的部分学院院长、副院长、督导员、一线教师等共计约50人参会。
北理工人文学院郜岭副教授主持了报告会。他首先对史静寰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与会教师介绍史教授多年来在高等教育、国际比较教育等领域开展的深入研究,并做了实践探索,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
史静寰教授围绕“全球化时代的学习革命与高校人才培养”这一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她首先分析了全球化时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高校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转型与高校转型的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趋于普及化,学生学习问题日益突出。她结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成功转型的案例,指出高校转型是涉及宏观大势、高校决策以及学校与外部关系的复杂政策问题,高校在转型中要结合实际,将自身组织利益与国家发展需要有机联系在一起,坚守大学使命定位,保持并发展学校办学特色,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发展要求。接着史教授以定义“教育质量”引出对教育本质、教育质量的思考。她强调教育质量评价应由传统的评价方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增值性评价和以证据为基础的持续性评价”转变。并对中美高校教育、国内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学习性投入的五大可比指标进行比较,提出教育的真谛是互动和融合,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高校要建立有效支持学生学习的教育系统,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式的学习行为与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最后,史教授对清华大学2007年发起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调查”(简称“CCSS”)项目的研究背景、指标体系、调查结果进行了介绍。其团队的研究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决策提供了实证支持。
报告结束后,史静寰教授同参会教师围绕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新特点及趋势、现代学习理论与大学生学习及发展研究的新进展、基于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研究的院校改进策略等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交流。此次报告会为我们在新形势下理解学习革命与人才培养提供了思想碰撞的交流平台和宝贵建议,史教授观点鲜明,深入浅出,令参会者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审核:庞海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