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系统开放日期:2020年4月25日 投稿截止日期:2020年7月10日(延) 线上注册截止日期:2020年8月10日 会议时间:2020年8月21日- 23日 会议形式:网络会议 
2020年8月28日更新: 海报展示 2020年8月20日更新: 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论文集已发布,欢迎点击下载: 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论文集 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程序册-完整版已发布,欢迎点击下载: 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程序册-完整版 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议程已发布,欢迎点击下载: 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议程 2020年8月15日更新:
腾讯会议桌面端使用指南已发布,欢迎点击下载: 腾讯会议桌面端使用指南 2020年7月27日更新: 更新了会议组织委员会名单、活动平台、特邀大会报告嘉宾等信息; 盖章版会议通知已发布,欢迎点击下载: 【盖章简版】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通知 2020年6月24日更新: 会议注册系统已开放,欢迎大家注册参会: ——> 注册参会 <—— (根据参会者要求,会务组可以为参会人员提供参会证明。) 会议征稿及参会注册通知已更新,欢迎点击下载: 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征稿及参会注册通知-更新 2020年6月8日更新: 教学学术SOTL社群(QQ群:621226412),期待您的加入! 2020年6月5日更新: 会议征稿及参会注册通知已发布,欢迎点击下载: 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征稿及参会注册通知 2020年4月25日更新: 会议投稿系统已开放,欢迎大家投稿: ——> 投稿系统开放 <—— 2020年1月21日更新: 征稿预通知已发布,欢迎点击下载: 2020中国教与学学术国际会议征稿预通知 附件1 中文论文排版格式 附件2 英文论文格式说明 
主办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 
国际教与学学术学会 协办单位: 
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 
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 
高校教学发展网络(CHED)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 
《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 
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
学术委员会:
主 席:
赵炬明 北京理工大学CELT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副主席:
Michelle Yeo 国际教与学学术学会主席,加拿大 皇家山大学教与学学术研究所主任
陈向明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庞海芍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CELT主任
委 员:
Kathy Takayama 美国 马里兰大学
Karena Waller 澳大利亚 墨尔本大学
Colin Jevons 澳大利亚 莫纳什大学
Spencer Benson 美国 大学教学卓越期刊(JECT)
方燕萍 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
史静寰 清华大学
桑新民 南京大学
别敦荣 厦门大学
汪 琼 北京大学
李 芒 北京师范大学
陆国栋 浙江大学
范怡红 西南交通大学
潘伟贤 香港中文大学
孙建荣 澳门科技大学
于歆杰 清华大学
李凤霞 北京理工大学
廖晓钟 北京理工大学
马永霞 北京理工大学
张红伟 四川大学
刘志军 大连理工大学
孙 华 北京大学
鲍崇高 西安交通大学
丁 妍 复旦大学
王立科 上海交通大学
岑逾豪 上海交通大学
刘 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赛强 山东大学
李 广 东北师范大学
董 俊 北京交通大学
周军强 浙江师范大学
谢阳斌 中国海洋大学
周 玲 北京理工大学
王 颖 北京理工大学
郜 岭 北京理工大学
包海芹 北京理工大学
郑佳然 北京理工大学
高 琪 北京理工大学
组织委员会:
主 席:
包丽颖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
副主席:
ChngHuang Hoon 国际教与学学术学会候任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务长
李 健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栗 苹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部长
委 员:
李 岩 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副主任
李振键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兼计划财务部部长、教育基金会工作办公室主任
阎 艳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兼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力资源部部长
章晓懿 全国高校教学发展网络(CHED)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魏志慧 《开放教育研究》杂志 编辑部主任
金 诚 《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主编
张振笋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秘书长
魏名山 北京理工大学党政办公室主任
蔺 伟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王军政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刘向东 北京理工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
娄秀红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李京廉 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李志强 北京理工大学网络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罗 佳 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庞海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
高 琪 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国际教与学学术学会会士(ISSOTL Fellow)
会务秘书处: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CELT)
高 琪 010-68913261
张叶晔 010-68918556
隋 艺 010-68915227
网 址:http://celt.bit.edu.cn
邮 箱:celt@bit.edu.cn
|
会议时间:2020年8月21日至23日 会议形式:网络会议 会议活动:大会主题报告(Keynote)、研修坊(Workshop)、 研究报告(Research Paper)、专题研讨会(Panel)、 圆桌会议(Round Table)、海报(Poster) 会议主题 教与学学术: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SoTL:Global Vision & Local Practice) 多维学术观(包括: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最早是博耶(Ernest L. Boyer)在1990年提出的,随后由舒尔曼(Lee Shulman)等人加以发展。其中的教与学学术(SoTL,Scholarship of Teaching & Learning)得到了普遍重视,在北美、英国、澳大利亚等地掀起了一场普及和推广运动,并逐步扩展到全世界,极大地推动了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其独特的国情和文化传统。本次会议将重点关注: 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开展有效的教与学学术研究与实践;如何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本土化(Localization)”;如何加强教与学学术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学术共同体建设。同时,会议也欢迎国内外学者分享在教与学学术各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 会议分主题 1.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维学术观 多维学术观(包括: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诞生于英语文化圈。在非英语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中如何发展和推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2.国际视野下的教与学学术 教与学学术的发展既有公共性又有地域性。如何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跨越文化差异,促进全球范围的教与学学术共同体发展? 3.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教与学学术实践 中国教育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国情特色。教与学学术如何在中国实现本土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创新和“双一流”建设? 4.不同学科与专业中的教与学学术 教与学学术与具体学科和专业相结合才更有生命力。如何将教与学学术应用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欢迎专业教师分享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中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创新案例。 5.多维学术观与高校教师评价 多维学术观包括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如何应用于高校教师评价,建立更为全面的、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如何与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教与学以及通识课程相结合? 会议总日程
北京时间 |
活动内容 |
活动平台 |
参会要求 |
8月21日周五 19:00-22:00 |
前置研修坊1、2、3、4 |
腾讯会议 |
名额有限,需提前注册报名,按通知参加研修坊 |
8月22日周六 8:30-12:00 |
开幕式及 大会主题报告 |
腾讯会议 腾讯会议直播(原声) 延河课堂(中英文) 学堂在线(中文) XuetangX(英文) |
参会人员可通过腾讯会议参会并可以在多个平台收看直播,配有同声传译 |
8月22日周六 19:00-22:00 |
11个并行分论坛 |
腾讯会议 |
参会人员需根据注册信息实名参会互动交流 |
8月23日周日 8:30-12:00 |
大会主题报告及闭幕式 |
腾讯会议 |
参会人员可通过腾讯会议参会,配有同声传译 |
8月23日周日 19:00-22:00 |
后置研修坊5、6、7、8、9并行 |
腾讯会议 |
名额有限,需提前注册报名,按通知参加研修坊 |
特邀嘉宾(陆续更新中) 1.大会报告
 |
任友群,教育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 |
 |
郭东明,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精密超精密加工与测试、数字化制造工艺技术与装备方向研究。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
张军,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长期从事民航航路网运行监控、星基航路运行监视等方面的技术、系统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
 |
潘伟贤,香港中文大学统计系教授,现任副校长,专责教育方面的工作。研究专长主要有结构方程模型、影响分析、分类数据,以及统计方法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应用等。香港高等教育卓越教学联盟的创会主席。曾获香港“教资会杰出教育奖”。 |
 |

|
赵炬明,北京理工大学CELT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院校研究、中美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等。 |

|
Anthony Ciccone,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教授,曾任国际教与学学术学会(ISSOTL)主席和卡内基教与学学术研究院(CASTL)主任。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教学发展中心创始人,大学本科教学改进委员会(UTIC,现为OPID)前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法语教学,教与学学术的本地化和国际化。 |

|
陈向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社会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课例研究协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等。 |

|
范怡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专聘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国际教育、创新管理与领导、比较与国际教育、大学教师发展。 |

|
Michelle Yeo,国际教与学学术学会(ISSOTL)现任主席,加拿大皇家山大学教与学学术研究所学术主任,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顾问。主要研究领域:教师发展,教与学学术,高等教育中的去殖民化。 |

|
Milton Cox,迈阿密大学学习和教学增进中心的创始人,1982年发起并指导了每年一度的Lilly大学教学会议。他是《卓越大学教学杂志》和《学习社区杂志》的创办人和主编,曾担任在其他院校建立教师学习社区项目的州和联邦拨款项目主管,《建立教师学习社区》一书的共同编辑。他获得了高等教育专业和组织发展网络(POD)颁发的特殊成就证书,以表彰和赞赏他在教师、教学和组织发展方面的杰出贡献。 |
2.研修坊主持人

桑新民,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银湖书院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2003),教育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93-2008)。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未来教育、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科学,教育信息化与大学变革。 
谢阳斌,中国海洋大学学习支持中心教师,高等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学术,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 |
|
前置研修坊 1 主题:教学学术视野中的团队教学创新 内容简介:组建师生团队既是有效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教学学术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本工作坊以“太极学堂”理念和当代学习科学为指导,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中探讨团队学习与团队教学问题,组织教师反思、研讨、创作案例、微课等实践性教学学术成果。要求参与者“带着成果来、带着问题来、带着期望来”,团队教学专家将分享自己的相关理论、实践与案例,并请学生现身说法,其中包括主持人团队提出的“太极学堂”五人团队模式。教师们将参与教学学术实践成果的创作、交流、发表过程,深化对教学学术研究的理解。工作坊结束之后,网络研讨仍将继续,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创新教学学术研究模式和成果发表模式。 |
 |

Spencer Benson,《大学教学卓越期刊》(JECT)编辑委员会成员,马里兰大学教学卓越中心顾问,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顾问。Spencer教授一直是教师发展、学习提升和课程评估与改革领域的领导者,获得了美国微生物学会卡斯基教学奖、马里兰大学董事会教学奖等多项教学奖。 |
|
前置研修坊 2 主题:Integrating SoTL into Your Teaching: How Teaching is Research 内容简介:In this virtual hands-on, minds-on workshop we will discuss the overlaps between; good teaching, scholarly teaching, teaching as research (TaR) and scholarship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 We will look at their interconnections, differences, and how they build upon each other. As a community of learners, we will identify the challenges and benefits of integrating SoTL into one’s own teaching. Participation in this workshop will help you to identify and carry out the steps and processes necessary to envision, implement, and disseminate a SoTL project. Participants are encouraged to think about a teaching or learning issue or question, that interest them, and bring ideas, questions, and examples from their own teaching they might want to develop into a SoTL project. |
 |

丁妍,复旦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员、美国教师专业及组织发展联盟(POD)会员、国际教育发展联盟(ICED)理事国会议2012年、2014年观察员。 |
|
前置研修坊 3 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探索研究问题 内容简介:教学研究一直困扰着非教育学科背景且从事教学的老师们。如何思考、发现教学中的真问题,从教学学术的视角提炼教学研究问题,把实践与理论巧妙融合? 在本次研修活动中,主讲教师将带领大家首先探讨和解决教师做教学研究时一个最基本,即“如何确定有效的教学研究问题”以及“如何使用课堂观察工具探索研究问题”。具体包括: 1.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问题? 2.如何制定一个明确的、有意义的教学研究问题? 3.如何检测教学研究问题是否恰当? 4. 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分析? |
 |

李赛强,山东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博士,中国高校教学发展网络(CHED)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等。 
杨鲜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博士后,研究方向是肿瘤分子遗传学。 |
|
前置研修坊 4 主题: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活动的实践策略 内容简介:高校教学学术活动旨在发挥教师学科优势,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成效,教师同行共享共进,推动教师发展。本工作坊采用双线并行、参与互动方式进行,在“做中学”。一条线是介绍高校教师教学学术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步骤,鼓励教师自我反思教学实践中问题,将教学实践问题转换为研究问题,挖掘具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另一条线是邀请一线教师分享教学学术成功经验,通过实例分析,明确教学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及内在逻辑,根据选题选择研究方法和设计研究步骤。最后,以Science杂志上两篇教学学术论文为例,解构教学学术成果的研究过程和成果的呈现方式,分享国内外教学学术活动资源。 |
 |

范怡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专聘教授,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育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国际教育、创新管理与领导、比较与国际教育、大学教师发展。 |
|
后置研修坊 5 主题:基于多维学术观、项目式教学的课程或跨学科课程设计 内容简介:本研修坊的理念框架是通过多维学术观提升教师的多元发展来促进面向新工科多元创新课程的建设。通过西南交通大学新工科建设课程《钢结构设计》介绍项目式教学,通过跨学科课程展现多维学术观如何推动教师多元发展,达到以思维和理念的创新来思考和设计跨学科课程及运用项目式教学落实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和实施。拟分享的跨学科课程有土木、公管、生命学院教师团队的跨学科课程《生命之舞》;地环、数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老师合作的课程《思考设计》;以及建筑与设计学院韩效老师10人团队的超学科课程《共创智美未来》。参会教师可对这些课程的设计、建设与实施交流研讨。如果线上条件许可可分组利用项目式教学纲要讨论项目是课程或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 |
 |

庞海芍,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教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大学教师发展、教学与学习研究、高等教育管理。 
王青,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博士后,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博士。曾担任美国普渡大学师范专业课、北京大学本科教师教育公选课主讲教师,承担多项教师培训工作坊主讲工作。 |
|
后置研修坊 6 主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大势所趋。在本次工作坊中,学员们将通过反思自身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认识混合教学主要模式、设计混合教学方案三个活动,以及工作坊所提供的教学设计模板等工具,系统性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教学设计。通过工作坊学习,学员们将学会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最终将能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初步形成混合教学设计方案。 |
 |

汪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研究兴趣:翻转课堂教学法,MOOCs数据分析,e-learning环境与教法,教师专业发展网络社区,成人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理论与研究方法。 |
|
后置研修坊 7(已满班) 主题:教师如何做教学研究 内容简介: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工具。在本次工作坊中,我们将采用案例赏析方式,对教师可以开展的研究、如何开展研究,以及如何发布研究发现,做一介绍。为了增强工作坊的针对性,会前会征集教师教学研究论文,从中挑选两个有代表性的研究,引导与会者讨论完善这两个研究设计,并由此体会教学研究论文与工作经验总结的差别。 |
 |

高琪,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师,国际教与学学术学会会士(ISSOTL Fellow),中国高校教学发展网路(CHED)学术委员会委员。 |
|
后置研修坊 8 主题:教与学学术(SoTL)和教师发展(FD) 内容简介:教与学学术(SoTL,Scholarship of Teaching & Learning)是指以学术研究的方法开展深入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构建教与学的公共知识体系。教师发展(FD,Faculty Development)则是指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工作实践和有计划的培训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实现个人的专业化成长。那么,这二者间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和相互影响?是否可以通过教与学学术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反过来又通过教师发展项目推动教与学学术研究的深入呢? 本工作坊将从教与学学术和教师发展的本质属性出发,通过大量的参与性活动带您了解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一起探讨如何通过项目和活动的设计来帮助教师的教学成长,提升教师的教与学学术研究水平。工作坊适合高校各专业一线教师、教师发展和教与学学术的研究者及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参加。 |
 |

孙建荣,现任澳门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国际学院院长/教授、同时兼任大学教育发展总监兼教学质量督导处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院校认证、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教师发展与评价、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估、教学法、应用语用学。 |
|
后置研修坊 9 主题:如何测评课程思政教学结果: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测评设计 内容简介:通过本工作坊的活动,使参加人员在设计各自课程思政教学时,能够考虑: 1.基于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类型的测评设计 2.基于测评方法的课程思政教学测评设计 3.基于OBE理念进行课程(思政)设计 本工作坊拟以基于循证理念的专业认证框架,根据“课程锲入测评法”(Course-Embedded Assessment)理念,提供两种对课程思政教学结果的测评设计: (1)量化测评课程思政教学结果目标; (2)质化测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目标。 参加本工作坊的教师,请提前准备好各自负责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或者教学计划、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在工作坊中作为参与活动材料之一。 |
征稿形式 1.研究报告(Research Paper) 研究报告为分会场报告,要求按照教与学学术的研究范式撰写,包括问题、方法、分析、结论,并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听众的现场参与。报告时间为30分钟,其中含5-10分钟现场互动。 投稿时请提交以下信息:作者基本信息,研究报告题目(25字以内),摘要(300字以内),内容介绍(1500字以内)。 2.专题研讨会(Panel) 专题研讨会由主持人与所邀嘉宾就教与学领域的某一议题开展专题发言,并与听众一起开展有效的讨论和互动交流。专题研讨会需由研讨会主持人提交投稿信息,并邀请2-4名嘉宾一起讨论,时间为60分钟或90分钟。 投稿时请提交以下信息:主持人及邀请嘉宾基本信息,专题研讨会题目(25字以内),摘要(300字以内),研讨会流程及内容介绍(1500字以内)。 3.圆桌会议(Round Table) 圆桌会议由主持人就教与学领域的某一议题引导现场听众进行平等、开放、深入的讨论发言,相互分享与主题相关的想法、建议或者经验。圆桌会议由主持人提交投稿信息,需要设计数个具体问题(可配备案例、阅读材料等)供与会者讨论,时间为60分钟或90分钟。 投稿时请提交以下信息:主持人基本信息,圆桌会议题目(25字以内),摘要(300字以内),具体问题及阅读材料等信息(1500字以内)。 4.海报展示(Poster) 海报展示由作者把具体的教与学学术研究成果制作成海报,在设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集中展示,并与现场观众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本次会议预定安排90分钟的集中海报展示环节。 投稿时请提交以下信息:作者基本信息,海报题目(25字以内),摘要(300字以内),内容简介(1500字以内)。审核录用后,会议组将提供海报模板请作者自行制作海报参展。 欢迎与会代表选择以上形式在会议网站提交发言申请,格式请参照投稿系统中的要求。 欢迎同时提交教与学学术研究论文全文,中文论文格式规范请参照附件1,英文论文格式请参照附件2;会议将对录用的参会代表论文择优结集出版,并推荐给相关教育期刊。 会议注册 1.在线注册 请于2020年8月10日前通过会议网站填写个人信息并缴费。
参会人员 |
非学生 |
全日制在读学生 |
费用说明 |
会议注册费 |
人民币:800元 |
人民币:500元 |
参加大会报告及分论坛活动; 获取会议资料(征得演讲人同意后发送电子版); 自选参加1场前置或后置研修坊; |
研修坊注册费 |
可接受单独报名:500元/场 |
2.付款方式
2020年8月10日前在线登录会议网站进行缴费,支持微信(推荐)、信用卡等在线支付方式;也可以使用对公转账缴费(线下转账需在系统上传缴费凭证,会务组确认收到汇款后可在系统申请电子发票),请于8月15日前将会议费汇入到北京理工大学账户。注册费发票采用电子发票,会后发送至注册邮箱。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紫竹院支行 户 名:北京理工大学 账 号:0200007609014435495 附 言:会议名称+姓名+联系方式 3.关于退费 因特殊原因不能参会的参会者,请于2020年8月10日24:00前以邮件形式提交退款申请至celt@bit.edu.cn。8月11日以后(含11日)不再办理退费。 |